董卫卫,女,汉族,中共党员,江苏徐州人,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12级学生,曾任城市与环境学院团委副书记、1202班学习委员。在校期间获得一次国家奖学金、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七次校一等奖学金、一次周恩来奖学金;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三等奖、获“2015ESRI杯GIS设计大赛(地理设计组)”优胜奖、获“浩辰杯淮安市大学生CAD设计大赛”三等奖;获江苏省“三好学生”、 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淮安市“优秀共青团员”、淮安市“优秀社团干部”、校“三好学生标兵”、 “优秀共青团干部标兵”、 “优秀共青团员”、“优秀社团成员”、“优秀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主题教育月先进个人”、大学生通讯社“十佳记者”等荣誉40余项。
学习之涯:知识是她前进的船桨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来自苏北普通农村家庭的平凡女孩,初来淮师,没有动人的歌喉,跳不出迷人的舞蹈,性格内向,不敢主动与人交流。班会上,同学们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她却红着脸说不出几句话;新生才艺展示时,同学们在台上能歌善舞,她却只能躲在台下一脸羡慕;第一次竞选班干,失败,第一次报名参加社团,也未能加入心仪的部门。憧憬了许久的大学生活开始,内心却被自卑满满地占据。
然而,她的骨子里却有一股不肯服输的劲头,始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想想父母那期待的眼神,想到和其他同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她决心通过更加刻苦的努力来弥补。为了奋战英语四六级,每天早晨6:00第一个起床,赶在早操开始前完成第一遍背单词的任务;为了数学成绩能够突破及格线,以高考数学不及格成绩进入淮师的她,每次课都早早地赶到教室抢前排的位置,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从不敢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课后将课本上的例题、习题重复做了一遍又一遍;为了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的考试,初次接触计算机的她跑进机房,一呆就是一个上午,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了为止。专业课枯燥难懂的理论,专业软件繁琐复杂的操作步骤,让人眼花缭乱的计算机代码,每一门课学起来都不轻松。
渐渐地,她明白了时间的重要性,懂得了珍惜时间的宝贵,学会了向课堂要效率、争分夺秒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利用课前几分钟迅速地将要学习的内容浏览预习一遍,上课紧跟老师思路、不懂就问,课后利用走路或吃饭的时间将上课重点回忆一遍。无论走到哪里,她的书包里都会放着一本书,只要有时间,她都会拿出来阅读。在她的手机里,整整齐齐分类排列着的是各种学习软件,各科的学习资料也都存满了手机,利用活动或者会议的间隙,拿出手机翻一翻、看一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学习新的知识。三年多来,她已记不清有多少次是晚上10:00之后才回到宿舍,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一个人在埋头苦读,也记不清错过了多少个可以和朋友游玩的周末。
正因为她的这种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她一次性通过了国家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考试,数学考试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综合测评在班级名列第一。一路走来,辛勤与汗水、痛苦与欢乐、挫折与喜悦相互交织,三年多的努力与收获,已为她扬起自信的风帆,披荆斩棘,逐梦远航。
责任之城:工作是她成长的阶梯
三大部门招新,她与院团委宣传部结缘,后来,被部长推荐到校大学生通讯社,成为了一名校园记者。初次接触新闻稿,她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动笔。听从学长的建议,一个月内,她到网上查阅了近百篇新闻稿,每天中午和傍晚放弃休息的时间去参加活动或者培训会,每次活动都认真做好记录,写新闻稿练笔。在为期14天的军训期间,她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不超过5小时,但每天都按时参训,没有请过一次假,并在此期间掌握了新闻稿、采访稿的写作方法。
经过不懈努力,她从一名不知道如何做采访的校园记者,成长为校记者团负责人,先后参与了校“学联风尚——二级学院学生会主席采访”、“高端访谈——二级学院院长书记采访报道”等4次大型采访活动,并负责校报的对外交流工作。她从一名不知道如何写稿的小干事,成长为院团委宣传部部长,有70余篇稿件在校内外网站、报刊发表,多次在校征文比赛、新闻作品比赛中获奖。她从那个不敢与陌生人交流的小女孩,成长为能够从容不迫地在各部门部长面前开会、布置工作的院团委副书记,尽最大努力协助老师组织开展好每一项活动,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心服务他人。
作为班级学习委员,她努力做班级同学的好榜样,积极引领班级学风建设。认真做好班级同学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通过情况的统计工作,及时向班级同学发布学科竞赛及各类证书的考试通知,带头参加学科竞赛并主动做团队负责人。2014年9月初,正在北京参加专业实习的她接到了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的通知,实习结束后,她顾不得一身的疲惫,放弃了中秋节和家人的团聚,一头扎进了学院机房。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她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将两本厚厚的专业书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了一遍,将书上的实验熟记于心。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获得了三等奖。比赛结束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她担任队长,组建了“2015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小队,每周三下午接受老师的辅导,周末和团队成员一起讨论作品方案,为如期提交作品,她暑假留校一个月,在学校机房完成了作品的最后提交工作。
既是一名校园记者,又是学院团委副书记,同时还是班级学习委员,身兼数职,各项工作她都尽量做到最好。有时候,琐碎繁重的工作也会使她感到疲惫,也会让她萌发懈怠的念头,但是,“当激情退却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责任在。”这句话,始终激励着她破除一切障碍,勇敢前行。
感恩之行:态度是她坚持的原则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自小在农村长大的她,在艰辛生活中磨砺出了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以微笑面对人生是她的生活态度。在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下,她顺利考进了淮阴师范学院,圆了一家人的大学梦。加入伯藜学社这个大家庭后,她更是感受到了基金会以及校领导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感受到了陶学子们蓬勃向上的力量,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她不知道该如何回报那些帮助过她的好心人,只好将这份感恩埋藏在心底,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关爱、帮助他人。
她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热心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与同学相处关系良好,同学们有什么困难都喜欢找她帮忙,她总是有求必应,很热心地伸出援助之手,因此,被同学们推选为入党发展对象,如今已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她与舍友关系融洽,带领宿舍成员搞好寝室文化与卫生,她的宿舍多次被评为校、院级“文明宿舍”。她还热心于志愿服务活动,帮毕业班学长学姐打扫宿舍卫生、主动参与学院实验室机器的保洁与维护、走出校园向市民宣传绿色环保知识、倡议市民一起行动起来,关爱自闭症儿童……她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时长近200小时,连续两次被评为校“优秀青年志愿者”。 加入伯藜学社一年多来,她参与学社活动时长达百余小时。
表面看似柔弱的女孩,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拼搏劲头。她始终坚信:所有的“非凡”都是从“平凡”开始,所有的坚持都是源于兴趣的驱使、不服输的较劲。她认为青春就是一场较劲的旅程,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所有的结果都是一路历程的真实反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成长的道路上,她将坚持自己所选择的,自立自强,不悔过去,不虚现在,不惧将来!